首頁 » 黎藝術館 » 【無限於間隙間-林鴻文2016個展】

【無限於間隙間-林鴻文2016個展】

黎藝術館 - 2016/8/15

 

【無限於間隙間-林鴻文2016個展】
 
展覽日期:民國105年8月20日~9月18日
開幕茶會:民國105年8月27日週六下午15:00
展覽地點:黎畫廊-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1段259號5樓
開放時間:每日11:00~19:00
 
<主辦單位>
黎畫廊
 
<協辦單位>
東門美術館
 
 
《彼此漸形----談林鴻文的繪畫》
 
文/許遠達 美國德州理工大跨領域藝術博士
 
黑暗裡的聲音、陽光穿透樹葉及花朵、一個人的獨行、南瀛仲夏紅磚巷弄的午后、夏夜飲盡一杯極冰啤酒的酣暢瞬間、相遇的時刻、入眠前大地的聲響、孤立於大自然前、那一段極其投緣的對話、與哀愁路人錯身、寒冷機場的不捨離別、生活的某個時刻的不堪或是生命的疑惑當下的視覺化,應該是什麼顏色?應該是什麼樣的造形?
 
曾經以「一趟不斷往返的旅途以錯身自己」為名說明林鴻文創作的狀態,對林鴻文來說創作不能只是從飄浮在表面的外在現象來理解與認知,而必須要從內在去尋找自我。然而,那個自我,並沒有一個終極的形象,因此,林鴻文唯有藉由往返彼此錯身每個當下的自我來顯現漸形過程。在不斷往返彼此的旅途中,林鴻文分秒補捉當下的情緒樣貌,所以他的繪畫作品可以被視為他自我生命某些時刻的集合顯影。也就是說他的繪畫可以某段時間過程裡的複合空間疊合來理解,從這樣的角度出發,或許就可以貼近林鴻文凸出於單色域外的造型間的關係。
 
另外,對他而言繪畫並非純粹的精神展現,而是與日常生活感觸的平衡,就林鴻文的說法,是「衡等機制」,是與生活的虛實交替。在現實的生活中,我們有實有虛時,並無法自由的轉化交替,因此,在繪畫中,林鴻文獲得了這樣虛實轉換的自由。他說:「我平面裡有隱身有空間虛實交替,也是一種當下的面對迫切,在面對環伺的所有難以忍受時是一種必要,時而安靜時而波動,一切都是對應現實境的一種衡等機制。」他作品並非抽象形式的演練,他畫作與生活的虛與實的交換、安靜與波動都是對應現實時的衡等狀態,繪畫是他內心的孤島,他將自己隱身於作品中取得與現實的衡等對應。
 
林鴻文的繪畫造型並非外在世界的造型簡化抽象而來,他塗繪的色與線是感受的直接輸出後的漸次成形。而這漸形的過程是他在繪畫過程中與自我日常生活互動的痕跡,是因為每日生活感受的差異,成為林鴻文的繪畫。日常生活與自然環境在衡等對應的機制下,轉化為圖像,最終疊合為作品。疊合是林鴻文繪畫個性明顯的風格之一,畫面層層疊疊回應每個意識感覺浮現的樣貌,因而漸次成形。對於他來說作品中的大色塊是「遮罩」,而那些波動的線與色是被他所允許的。那些被遮蔽著的,是他對現實生活的抹去。他認為「人本都是孤島,在畫裡是實是虛是可換轉,看待生命所能理解的事物,人類所構築的一切已然,以我等微弱的生命行旅看待已逝的與目前的與可能的再來的,看,不是我願景中的善美的同時 所釐出的虛實地與圖的換轉必要,是心之實島或是虛」在作品中,那些跳躍於圖面的,是被他所允許的容留生命訊息。因此,遮罩成為必要,也成為林鴻文繪畫作品中極為強烈的視覺造形特質。那些簾般的遮罩不僅遮蔽著一些不願意的存在,同時也篩出林鴻文式的色彩線條造形。
 
他的抽象造形,在繪畫操作的方法與心性屬性的不斷往返的旅程中磨合,並且相互活化。造形是他個人的底質的成像,在彼此的旅程中他質疑著自我與漸形的自我矛盾。而在這彼此的來回旅途中,捕捉每個錯身的自我,每個錯身稍縱即逝,所使用的媒介,速度便成了重點。多媒材自1980年代以來便在他的創作裡佔有一席之地,但是至今,繪畫仍就是他創作的使用的主要媒材。要能捕捉分秒速度便成為林鴻文創作的特質之一,繪畫的速度是可以跟的上他感性的輸出狀態。另外,就他而言,他覺得媒材太多作品的語彙太過吵雜,材質會代替他說太多的話,並且,材質速度對他而言速度跟不上他的感受。他認為:「材質是材質,不是我,我的繪畫在表現我的即刻當下,材質本身有很強的性格,會拉扯我表現的當下,而且運用材質速度太慢,妨礙情感的輸出。繪畫的速度在交代我內心所想的那麼多東西,是最快的。」當然,他並沒有完全拒絕其它材質的運用,只是繪畫是他思維造形的利器。他的繪畫是思維瞬間的孤島捉影,所以,表現的材質必須要能跟上他思維的波動。林鴻文便是企圖將每個當下的我顯形,因此,顏料的稀薄是必須的,顏料必須要能跟隨林鴻文的心緒,錯身顯像那些當下稍縱的自我。而顏料因為稀薄而流逸,自由地縱橫畫面,脫離藝術家掌握,參與藝術家的創作。而在這些交疊的色塊上,遮罩移除,色彩線條閃耀流動。他的繪畫造形,像是無垠的世界之上,閃耀著他自我的痕跡。就像是他在訪談中所講的: 「創作是把畫面裡面的思想太空追回來,放置到現實的太空。」
 
色彩,關於作品裡的某些色彩,是生活經驗所沁出生命的顏色。因為紮實的生活著,他的作品也就忠實地轉現了他對生活與自然的關係,因此,呈現了高度在地特質的辨識度。林鴻文繪畫的色彩,是他心境與環境的對應聯結。林鴻文表示他的作品色彩的運用全都要貼近他生活環境的裡的色彩。他舉例台南南關線往阿蓮方向往旗山,都是竹子,於冬節時分,所有的竹葉都是土黃色的。回到台南居住後,這些生活裡的色彩,經過時間就會逐漸的在繪畫的過程裡,沁到他的顏料裡。他所身處的大自然就是他配色的源頭,所以他繪畫大多數使用低彩,乾澀的顏色。也因此,他的作品呈現一種台南本土的某種色彩,沒有都是色彩的豔麗,而是自然大地的色彩。
 
林鴻文的繪畫是他的心思漸形,其中所謂的心思,可以看成他每個當下的我,這些我並沒有最終的形象,而隨著每個當下因時空與關係產生差異。那些林鴻文自我的每個當下的意象,疊合形成了他生活與環境互動下的影像。在遮罩的允許下,閃耀著他意識的色彩。歐美的現代主義繪畫,假設純粹的個人精神為最後依歸,強調一個最後純粹的境界。但對林鴻文來說,生命是每天的日常生活與所在環境的互動,隨著互動,時刻改變,因此,他追求的不是最終的永恆,而是與生活不斷對話所產生的分秒當下。林鴻文的繪畫深刻地展現了詩一般的生命,那是因為他敏感細膩地回應每一刻的感受。也就是說,那些晃蕩情緒海平面所浮出的造形,是林鴻文往來內心與外在的彼此間所積累生命意象的島,平衡在現實與畫面之間,很薄很薄,卻存在著無限的在地生活厚度。